且听风吟

一塌糊涂的理想主义者

读《这才是心理学》有感,关于我们同样担忧的"毕业即失业"

     毕业即失业——心理学有助于我们谋求一份职业吗?

    1999年是高校扩招元年;四年之后的2003年,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212万;又十年过去,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00万。于是,许多人开始面对毕业即失业的问题,衍生出了一个新的群体——“毕失族”。许多大学生在总结自己的大学经历时说,十年寒窗苦读,挤过高考的独木桥后进入理想中的大学,享受几年惬意的大学生活后,捧着一张单薄的文凭,之前所学竟然毫无用武之地,以至于诸如生物工程、环境工程、法学、信息管理、物流管理、国际政治、外交学等听起来诱人的专业都被排入了“十大最难就业专业”。

    至于心理学嘛,走入招聘中心的心理学学生常用鸡肋来形容自己——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并不是妄自菲薄,只是因为工作那是相当不好找。心理学本科生想找一份对口的工作很难,因此许多人放弃了成为“全职心理咨询师”的美梦,要么继续读研,要么转行做其他工作。

    实际上,毕业即失业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。2012年,美国大学有170万毕业生,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,就业市场也非常艰难,有半数以上的本科毕业生无法找到全职工作,或者所在岗位无法发挥所学知识。科学、教育、健康相关的专业日子还好过一点,学艺术、人文专业的就比较惨,有些学生背负着学费贷款,只好先做服务员、调酒师一类的工作,有时还需要父母的经济援助。

    当然,并不是说其他国家存在就业难题,我国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合理现象,就像不能说欧洲也曾经遭遇过雾霾,就认定中国的雾霾天经地义。暂且抛开就业难、毕业即失业的问题,单就心理学学生来说,要想在本专业求职,还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。

    心理学就业分为临床心理学、咨询心理学、教育心理学、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领域。

      …………...(此部分为对心理学各个就业领域的介绍)

      实际上,心理学还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如工程心理学、建筑心理学、消费心理学。研究汽车制造中的心理学,怎样设计能让一款车型驾驶起来不易疲劳,不容易出事故;研究建筑设计中的心理学,既符合人性化要求,又节约成本;研究酒店设计中的心理学,将人体工效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,创造最舒适的休息、就餐环境。

    这样看来,心理学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广,企业、政府部门、非营利组织都可以,工作内容大多和行政、管理、社区关系、人力资源、公共关系、市场研究等相关。当然,一些工作往往需要研究生学历或资格证书,像临床心理学家、校园心理学家则需要硕士或博士学位,还需要一到三年不等的实习经验。学术方面的就业市场比较小,那里聚集了拥有博士头衔的各种大咖,为高校所提供的稀有的研究机会展开竞争,其中一部分人只好选择受雇于企业的市场调查、生产部、人力资源等部门。

    这时,有人会跳出来说:在心理咨询尚且鱼龙混杂的时候,谈这些高精尖的就业不是痴人说梦吗?非也。试想一下,20年之后,谁会成为这个行业的权威?是那些从始至终坚持到最后的人。有时候,坚持就是一种资本。从理想说到现实,心理学学生如果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要完成——获得心理咨询的从业资格。

    想成为心理咨询师,首先应该获得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。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培训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,心理诊断、咨询、测验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。虽说人人都在喊“毕业即失业”的口号,结局还是因人而异的。眼高手低的人毕业即失业;看不清理想和现实的人毕业即失业;从来没有职业规划,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毕业即失业。对于有想法、有能力的人,根本没有时间说失业——心理学学生也是如此,在找工作这个项目上,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,而且差异在0.01的水平上显着。


     以上为《这才是心理学》内容的一部分,作者从自己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自己专业毕业即失业的问题,写出了我们教育技术学同学同样的担忧。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较为年轻的专业,在一些领域和大众眼中或许还不被认可和肯定,甚至在一些院校还面临被撤销的尴尬境地。但是文中作者的看法真的很棒,有时候,坚持就是一种资本,我们应该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,脚踏实地的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,在教育技术发展的潮流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。在我看来,在这个信息化成为主流的社会,教育技术是一个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专业,可能在短时间内不会取得蓬勃发展,但在未来必定大有可为,但前提是大量像我们这样的青年为之努力奋斗(ง •̀_•́)ง

      此外,推荐大家去看《这才是心理学》这本书哦,作者用轻松的语言讲述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,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学习,不失为一本好书。(ps:好像内容节选有点长...)

     


评论(1)

热度(22)